♥ 凡不安心的就必須重來
當人類認識自我後,就逐漸的在接近上帝,於是人將會明白:自我是宇宙體、上帝體、道體,和精神體,也終於感知並接觸到那個推動人類的主動者、靈能者,也就是靈魂的存在;借著靈魂與意識,人類終於知道並接近他的源頭—宇宙、上帝。當人類明白自己與宇宙的關係時,人就安心了!但也有人更惶恐!人就是這樣。
宇宙的真理是:「凡不安心的就必須重來,直到明白、安心為止。」
宇宙學就是提供人類這個寶貴的知識論,讓人知道並認識宇宙、上帝。同時也明白自己並不孤單,至少知道有人在陪伴我們,再也不自覺渺小。
♥ 可說不可說?
最好的事物是不能說的,因為它超越了思考。
第二好的東西是被誤解的,因為它隱含了那些不能被思考的事物。
第三好的事物是人類用嘴巴在談論的,舉凡說得出的就不是最好的,那些最好的常講不出來,或不能講,因為是天機,所以不可洩漏。
因此佛陀最後的教誨也只說了一句:「不可說!」雖不可說,祂還是苦口婆心的說了四十九年的法。
♥ 靈性的沉淪
理性由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首創,後來於18世紀時,由德國的哲學家康德予以發揚光大;康德是理性主義的倡導者,更是集大成者,他主導了人類近代思想近200年。
他抱持著批判哲學、辨證、哲學服務科學等論點,領導世人的哲學、意識與心性,他的思想影響了後來黑格爾的辨證法、辨證歷史與哲學,但其有漸行漸遠的趨勢,把形上學的重點擺在辨證上,卻愈辯愈形下。所以康德自己也承認,要讓世人理解這些東西相當不易,因為世人的理性薄弱,形上學素養又貧乏。因此愈到後來的學者,就愈脫離形上架構,而走向實證論與機械論去。
其實康德和黑格爾,始終能把持理性和神的忠貞,但是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辨證維物論以後,就出現了大斷裂。至於宇宙的本質,已被辨證得失去了精神與理性,而走上純物質和現實的路線。
♥ 空中有妙
大乘佛教的空與涅槃是「緣起性空」,不是空洞無物,而是「空中有妙」,是神聖的形上學,如老子所說的無,量子力學家所說的宇宙來自於無一樣。
這是理性世界的內空,不是說這世界什麼都沒有。
♥ 心路歷程
知道了路,就不怕遠了,只要有心,終有一天一定會到達的。就怕不知正確的路在哪裡,而一直在徬徨,一直在蹉跎,甚至視而不見,乾脆不去了解。
這損失最大的人,可不是上帝,也不是你的左鄰右舍,而是你自己。
摘錄自 彌勒智庫系列《宇宙靈魂學(上)》P. 192、201、205~207、210、213
